在常州,移动营业厅设置手机加油站专席,根据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免费的软件安装和使用辅导服务。常州移动副总经理郭江蕾告诉记者,目前常州手机加油站已达400多家,覆盖常州城乡,月均服务用户2.5万人。
这只是常州移动服务创新的一个缩影,而常州移动主导参与的常州智慧城市建设,则为常州全体市民享受信息化大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智慧城市
常州移动在公安、城管、交通等领域,为智慧城市提供一流的服务。
今年,常州市政府出台了《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2~2016年)》,常州移动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公司总经理姜峰担任组长的智慧常州建设工作小组,并详细制订了助力智慧常州建设的总体规划。
这份总体规划提出,围绕数字民生、无线政务、网络文化、信息兴业四大方向,实现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城市数字化、社会网络化;政府有门户、社区有主页、企业有网站、村村有宽带、人人有邮箱的目标。
承建创意云中心,常州移动拉开智慧城市建设大幕。今年3月8日,常州市政府与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就共建江苏省创意云中心暨常州智慧城市应用中心合作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这是双方在签署《共建无线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以云计算为主导,开启智慧常州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标志。创意云中心具备虚拟服务器、弹性存储、虚拟桌面等各类IaaS云计算服务,同时具备PaaS、SaaS业务扩展能力,可为常州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及公众提供信息化业务平台、虚拟桌面、虚拟主机出租、物联网业务平台等。
以此为基础,常州移动在公安、城管、交通等领域,为智慧城市提供一流的服务。
在城管系统,建设常州市数字环卫系统等项目,为常州市、区县所有城管执法人员配备城管执法通,运用新的城市管理技术,提升城管运作效率,塑造城管执法新形象。
在交通系统,承建金坛市交通综合服务信息中心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出租车监控指挥中心和电招服务中心,实现金坛800名驾驶员的出租车定位、报警、调度、录音、通话、监听、服务评价和拍照等功能;在溧阳市建设客运车辆远程监控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300多辆出租车和公交车GPS定位调度、公交电子站牌、车辆安排保障等功能,推进客运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在教育系统,数字化校园打造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环境,包括了校园网络、校园一卡通、校园安防、多媒体教学等,现已在全市几十所学校使用。
在医疗卫生系统,为全市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提供了网络系统,涉及市、区、社区三级100多家卫生医疗机构,为10多家医院提供了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
支撑智慧企业
从实际需求出发,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好企业用户。
两化深度融合,对运营商而言,必须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好企业用户,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升运营效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郭江蕾说,就目前而言,常州移动主要从内部管理运营和外部营销支撑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内部运营管理上,通过标准化的产品,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比如一卡通业务已在燃气公司、码头等大中型企业应用。此外,与常州供电公司合作,开发远程抄表系统,利用计算机和远程通讯技术,解决供电抄表的自动控制问题,节约了成本和能源。而车务通为企业提供车辆定位、监控、调度、管理及人员位置需求等综合服务,真正实现了车辆使用和人员位置信息的全程管理,从而建立健全物流行业的定位和指挥系统。移动OA通过优质的移动网络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办公、掌上办公和协同办公,极大地提升了内部管理效率,可以说是企业信息化、远程办公管理的利器。
在外部营销支撑上,常州移动的以下重点产品和服务受到好评。掌上快销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可促进企业领导全面实时掌握业务进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有效积累企业的客户资源,共享客户资料;自动汇总每天的工作内容,方便对销售团队人员行为进行管理和分析;管理层及时了解企业实时的销售数据、应收应付情况,并生成销售报表。目前,常州各区已发展掌上快销系统用户近2000户,为使用企业规范销售流程和销售人员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MAS应用通过移动代理服务器(MAS)与客户侧的内部系统进行耦合,满足集团客户随时随地办公的需求,包括公文审批、工作日程、集团通知等。目前使用移动集团短信应用的单位已达120余家。
对中小型企业,常州移动提供无线商话服务,免除线路铺设费用,节约企业通信话务成本,降低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全市累计使用该业务的中小企业用户超过12万户。
郭江蕾说:我们一直坚持的是多从客户角度着想,多了解企业有什么信息化需求,无论是行业共同的需求还是企业个性化的需求,有需要就可能产生信息化产品。另外,我们每年都会分行业举办各类型的推荐会,向企业推荐相关信息化应用,均收到了较好的反响。总之,我们在做好技术支撑的同时,利用多渠道掌握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在服务需求者和技术提供者之间构架起良好的沟通桥梁。
采访中,郭江蕾希望进一步加强对TD建设运营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云计算中心的引导,确保各家云计算中心能在政府统一的标准下投入建设和服务,并能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各类政务信息化项目入驻机会。她还希望开放社会更多信息源,将更多的公共服务资源接入无线智慧城市平台,促进城市信息化、百姓民生与行业信息化的有机结合。